含有"历史"标签的书籍

芯片战争:世界最关键技术的争夺战

一部芯片的发展史与竞争史! 追溯半导体产业发展历程,直面大国博弈下的芯片竞争格局!

《金融时报》2022年度最佳商业图书

《经济学人》2022年度最佳图书

《纽约时报》畅销书

2023年专业出版商杰出作品奖

入围莱昂内尔·盖尔伯奖

腾讯研究院2023年新春书单

——————————————————

芯片是现代世界赖以生存的稀缺资源,就像石油一样。如今,军事、经济和地缘政治力量都建立在芯片的基础上。从制导导弹到微波炉,从智能手机到股票市场,一切都离不开芯片。谁在芯片设计和制造领域保持领先地位,谁就能在科技和经济等领域产生巨大的优势。长期以来,美国、日本、韩国以及欧洲各国,都在芯片设计和制造领域进行激烈的竞争,以图赢得这场立足于科技之上的战争。

经济历史学家克里斯·米勒在书中较为完整地描述了各国为控制芯片技术而进行的长达数十年的斗争历程,解释了半导体在现代生活中发挥的关键作用,以及美国是如何在芯片设计和制造中占据主导地位,并将这种技术应用于军事系统的。

本书集科技冒险、商战故事、大国博弈于一体,分析了芯片崛起的历史,以及以控制芯片行业的未来为目的的日益复杂的地缘政治权力斗争,对理解当今的政治、经济和和科技至关重要。

——————————————————

1.一本书读懂芯片发展史与竞争史。本书讲述了全球半导体行业早期的技术突破,仙童半导体、德州仪器、英特尔、华为等各家芯片巨头的创业发展,以及美国、苏联、日本、韩国和欧洲各国为了这场科技战争而进行的长达数十年的斗争历程。

2.本书将宏大话题写得通俗易懂。本书共有54个章节,每一章都干货满满、清晰好读,集科技冒险、商战故事、大国博弈于一体,将芯片历史融合经济、技术、战略分析,即使是非专业读者,读起来也毫不费力。

3.本书对理解当今世界至关重要。本书有助于我们及时了解美国政府、企业家以及智囊团的真实想法,为我们正经历的“卡脖子”难关找寻历史启示,也为我们理解当前芯片局势、当今世界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4.本书获中外知名人士重磅推荐。科学作家万维钢作序,郭奕武(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秘书长)、冯锦锋(知名半导体产业专家)、吴晨(《经济学人·商论》总编辑)、保罗·肯尼迪(英国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英国历史学家)、劳伦斯·H. 萨默斯(美国财政部前部长)、詹姆斯·斯塔夫里迪斯(美国海军上将)等。

——————————————————

克里斯·米勒的《芯片战争》十分精彩,有科技冒险,有商战故事,更有大国博弈,在世界范围内都很受欢迎。但我们中国读者读这本书会有更复杂的情绪,理应也有更重要的收获。

——万维钢 科学作家

克里斯·米勒所写的《芯片战争》文笔优美,引人入胜,用讲故事的方式讲述了芯片的发展史与竞争史,展现了科技创新背后的激烈竞争与暗流涌动,值得推荐。

——郭奕武 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秘书长

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产业、经济、战略图书。这本书让我们得以一窥美国专家乃至美国政府、企业家和智囊团的真实想法,是大家了解和思考当前芯片局势的上佳读物。

——冯锦锋 知名半导体产业专家

《芯片战争》为全球化历史的梳理提供了重要的样本分析,也为世界矛盾重重的前景提供了多维度的思考。

——吴晨 《经济学人·商论》总编辑

这是一部了不起的杰作,引人入胜,集经济分析、技术分析和战略分析于一体,独具匠心。

——保罗·肯尼迪 英国历史学家

人类的未来取决于中美两个生态系统之间的“芯片战争”,它们争相设计和制造世界上先进的微处理器。随着中美竞争的加剧,这本书正好提供了我们所需要的历史视角。这是一本不可或缺的书。

——尼尔·弗格森 英国历史学家

如果你关心技术、国家未来的繁荣或持续的安全,那么这是一本你不得不读的书。

——劳伦斯·H. 萨默斯 美国财政部前部长

这本书抓住了21世纪地缘战略竞争中最关键和最具战略意义的要素,以历史和技术为基础,精彩而有趣,具有深刻的说服力。

——詹姆斯·斯塔夫里迪斯 美国海军上将

1933,聆听民国

近几年有关“中国梦”的讨论很热烈,其实早在80年前,作为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的一份刊物、创刊近三十年、久负盛名的商务印书馆主办的《东方杂志》,就曾围绕此话题发表过一组文章。 1932年11月1日,杂志主编胡愈之向全国各界知名人士发函400余份,提出两个问题: 一是“先生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请描写一个轮廓或叙述未来中国的一方面)?” 二是“先生个人生活中有什么梦想(这梦想当然不一定是能实现的)?” 由此引发了一场前所未有、规模空前的“新年的梦想”。征“梦”活动激起热烈回响,截止到12月5日,共收到160多封答案,其中部分是《东方杂志》的读者。 1933年元旦出版的《东方杂志》(总第三十卷第一号)以83页的篇幅一下子刊出142人的244个“梦想”(不算以漫画形式做“梦”的丰子恺)。半个月后,第2号又以“梦想补遗”收入了梁漱溟、朱自清二人的复函。 这些作者大部分是知识分子,包括柳亚子、徐悲鸿、郑振铎、巴金、郁达夫、老舍、叶圣陶、胡秋原、陈翰笙、张申府、严灵峰、邹韬奋、周谷城、陶孟和、俞平伯、何思敬、楼适夷、宋云彬、章乃器、茅盾、周予同、顾颉刚、施蛰存、周作人、杨杏佛、孙伏园、洪深、傅东华、马相伯、林语堂等,几乎网罗了当时的文化界名流。 因此,这期专栏“虽然不能代表四万万五千万人的"梦",但是至少可以代表大部分知识分子的梦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精英界的思想趋向,值得仔细品味。在上述名家形形色色的梦想中,流露出来的最迫切愿望就是实现民族复兴。这是与其身处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的。面对当时战乱频仍、兵燹不断的时局,有识之士怎会不深深担忧?本书图文并茂,首次向广大读者展现老一辈中国人的热切梦想。

Github | Docker | Library | Project